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有一段孟子与弟子公都子的对话,专门论述四心与四德的关系,从上下文看,孟子正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性论的不同处。
培养政治人的政治德性,就是让他们具有审慎、节制、勇敢、权变、担当、牺牲的卓越品质。在王霸二分的架构下,评论一种政治,难免非王即霸,非好即坏,非善即恶。
危道和亡道,荀子对他们的描述或有不同,但是区别并不特别明显。朱熹反对《春秋》有立法的性质,他认为《春秋》只是善者取之,恶者诛之——这也是《春秋》之传统理解的一部分。然而,最终为秦孝公所用的不是霸道,而是完全追求功利目标的富国强兵之道。朱熹一味强调,霸者之事就是刑政。经文的记载具有某种程度的理想性,但至少可以证明二伯(霸)在周代有其历史的正当性。
董仲舒试图调和二者的紧张,将《春秋》之道归结为仁道,王道是其充分和完满的实现,霸道是其不充分和不完满的实现。因为桀纣无道,所以会有汤武革命。本自浩然,失养故馁,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……养气,则有以配夫道义,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。
他还将小人之雄杰归纳为六类十二人,子思、孟子也在其列,他说这些人粉饰邪说,美化奸言,扰乱天下,故六说者不能入也,十二子者不能亲也(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)。8 天地人各有其道,所以说能参。他说,圣人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(《论语·述而》)。显然,荀子认为,仁义礼乐不是天生的,人性恶才是人类的真实写照,只有通过礼法的外在约束,人们才能完成从行为到内心的拯救,实现理性的人生,构建有序和谐的社会。
他说:人君者,所以管分之枢要也。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,以为偏险而不正,悖乱而不治,是以为之起礼义、制法度,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,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。
孔子和孟子以超验本体构建道统解释世界,认为人性本善,向内开显即可完善,生命的真谛是人生境界的升华,德行修为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内省开显仁心。意指欲罢而不能,尽心尽力,不少休废。按照孔子的思路,既然生就是天德,那么只要人活着,就沐浴了天德的雨露,天生德予人是无区别对待的,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德和仁的根,只不过有些人精心护养,根能发芽、开花、结果,有些人懒于浇灌,根就枯死了,这都是习性使然。养备而动时,则天不能病。
清高、严肃、随和、机智,是圣人性格差异的显现,其高光的人生境界是无分别的。天下无道,以身殉道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。荀子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,把人看作是追逐物欲的自然产物,人的内心并无天然本具的善德,内在开显是一条虚无的道路,不但无法让人成圣贤,反而会造就一批满嘴仁义道德,背地里男盗女娼的伪君子,先王恶其乱也,故制礼义以分之,以养人之欲,给人之求,使欲不穷乎物,物必不屈于欲,两者相持而长,是礼之所起也(《荀子·礼论》)。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比如,听到伯夷的品德,贪者就会清廉,懦弱者就会坚强。
见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《孟子集注》卷11,第336页。当然,民本主义和尊重个体权利的民主思想有明显的区别,民本仅仅是抽象的理念,缺乏对君权的制度性制约,孟子最终将国家的兴盛和安危系于君主一身,他说:君仁,莫不仁。
孔子认为,圣人有高超的智慧,能体天悟道,知晓天地运行规律,通达人情世故,品行高尚,践行仁义,泛爱大众,娴于六艺。《易传·系辞下》曰:天地之大德曰生。
另外,荀子认为,圣人教化百姓认识真理而非境界,教化方法是心物二元的经验主义认识论而非主客一元的智慧论,究其原因,真理是客观的,境界是玄虚的。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可见,仁义礼智信皆为开显,不但圣人、君子可得,平民百姓也能实现。11 朱子云:近取诸身,以己所欲譬之他人,知其所欲亦犹是也。在社会制度的建构上,孔子、孟子和荀子具有趋同性,均主张君主集权和文化一元主义。(《荀子·天论》)【6】天显现的客观规律和真理就是道,夫道者,体常而尽变,一隅不足以举之(《荀子·解蔽》)。若能向内用力,涵养善心,使其饱满呈现,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,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。
5 朱子云:修其天爵,以为吾分之所当然者耳。他认为,人类存在的超验依托是天,天是生命的本体,它毋需言语,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(《论语·阳货》)【1】。
见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卷11,北京:中华书局,2016年,第364页。25 少正卯曾与孔子同时在鲁国讲学,多次将孔子弟子吸引过去,致使孔门三盈三虚。
天以道的方式成就了万物,万物遵循道统得以长存,贯之以道而获得存在的价值。23 范氏曰:异端,非圣人之道,而别为一端。
故明于天人之分,则可谓至人矣。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人治思路,他说,每个人的天赋不同,每一个社会有劳心者,有劳力者,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。孟子则认为天在经验世界表现为民心,凭借民心可鉴别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天道,由此,孟子扩展了孔子道统的内容。人不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认识客观之天,而且可以控制、改造和利用它。
若君主有大过错,贵戚之卿可以劝谏,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,废弃君主,改立新君。君子化上天之雨露泽润大众,若夫成功,则天也,若不成功,则命也,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。
闻之见之行之明之(《荀子·儒效》),使名实相符(《荀子·正名》)【15】。予一以贯之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。
孔子、孟子与荀子的理想人格都叫圣人,孟子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完全认同,但是,荀子的圣人与孔孟的圣人有明显的区别。孟子以民本限制君权,他认为君臣关系是相对的,君主不是臣民的绝对主宰者,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。
强本而节用,则天不能贫。礼通过调节和节制人们的情欲和物欲,可以上事天,下事地,尊祖先而隆君师(《荀子·礼论》)。他说: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这种影响贯穿了两派法哲学的争执,在法律思想史上,因立场站队而产生的误读、误解也不在少数,倘若不能厘清儒家法哲学的基石和源流,就会被华丽包装的理论所蒙蔽,从而在思想的争论中迷失方向和辨别力。
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,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。当然,对于无可救药的小人,开显功夫皆失效用,才用政令和刑罚等外在手段矫正,但是,外在手段只是权宜之计,欲彻底拯救人心和社会,终究要靠开显功夫来实现,此所谓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
道之将废也与?命也(《论语·宪问》)。孔子认为,天德贯于人心就是仁,只要从内心开显出仁,就能通达天道,因此,仁是孔子的登天梯。
君主治国,要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2 孔子见南子,子路不悦。
本文由青山不老网发布,不代表青山不老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x62d4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lib/1391.html